电话
038-137106162
险企保单并没有隐私掩护条款。保险行业似乎一直都不注重隐私掩护,一方面是险企营销人员收集用户信息,推销保险;另一方面则是险企保单信息泄露,造成投保人受骗。5月15日,上海警方就披露了一起犯罪团伙冒充保险公司名义,通过信函、短信、电话诱骗保险公司客户退保转购理产业品,从而实施非法集资犯罪的案件。
停止案发,案件主角——上海捷量投资治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捷量”)共吸收8000余名投资群众共计3亿余元资金。据警方披露,2015年2月至今,上海捷量通过非法手段获得本市多家保险公司保单信息,随后指使公司业务员冒充上述保险公司客服,接纳随机拨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联系上述保险公司投保客户,诱骗客户提前退保,购置该公司非法理产业品,并答应年化8%至10%不等、保本保息的牢固收益。不外,对于这次隐私泄露,上海警方暂未披露详细是哪些保险公司。
其实针对“退保理财”的骗局,保监会发出过风险警示:2017年12月,保监会官网公布《关于防范“退保理财”骗局的风险提示》,展现非法分子的基本操作手法,并提示投保人正确认识保险功效、勿受高息理财诱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保险业曾在2016年泛起大规模的信息泄露事件。彼时,“补天毛病响应平台”首页被保险毛病霸屏,“乌云平台”的保险毛病层出不穷。
通过毛病,信诚人寿保险公司与其他一些大型保险公司数以亿计的发生金额、开户公司、开户行地址一目了然,内部业务人员的账号密码也遭破解,约莫80万份保单信息包罗险种、手机号、身份证号、密码等可公然下载。这些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客户投保信息,在网络上或通过其他非法渠道被廉价打包卖出,包罗客户的车险、寿险和万能险等信息,1万条信息卖价约为500元。此外,险企员工内控不严也是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据上海警方披露,在近期侦破的多起保险行业小我私家信息泄露案件中,就有多起员工监守自盗、前员工窃取公司数据等例子。
如某保险公司两位前员工和两位现员工组成犯罪焦点,在不到半年时间里非法偷取、生意业务公民小我私家信息1000余万条,涉案金额2000余万人民币。针对保险公司保单泄露问题,时间财经拨打了多个保险公司的投诉电话,事情人员均称不知原因,无法作出回复。不外,时间财经注意到,在投保时,投保声明条款中往往会泛起这样的表述:本人授权XX公司……将本人提供应XX公司的信息……用于XX公司及其因服务须要委托的互助同伴为本人提供服务、推荐产物、开展市场观察与信息数据分析。也就是说,投保人的信息不会只储存在保险公司的保单中,而在保险公司向互助同伴提供投保人信息时,客户隐私信息的泄露风险更大了。
同时,在保单条款中,没有客户信息的掩护条例。针对客户保单信息问题,中华人寿北分个险营销部人士表现,保险公司的保单信息即客户信息一般是由运营治理部统一治理,至于保单的治理,每家保险公司都有保单信息治理措施,内容都差不多,关键在于治理者,能不能将类似制度落实到位。
另外,保险内勤去职率较高,对去职人员的信息审核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珠江人寿告诉时间财经,一般保险公司生存保单信息都是是遵照羁系的要求和内部制度来举行,并无太多创新之处。面临“退保理财”骗局,保险公司应当如何规避信息泄露风险?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保险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郝演苏教授对时间财经表现,一是对银行方举行羁系,可使用延迟资金到账的方式来增加缓冲期,淘汰保户的损失;二是羁系部门应牵头建设保险公司退保回访制度,在保户退保的较短时间内举行回访,对保户退保行为举行二次确认。
国务院生长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主任朱俊生曾表现,这种新型的骗局通过保险的渠道举行非法集资,对客户、公司的伤害都比力大。“这个案件背后反映出的是保险公司客户维护部门的疏漏”。
通常保险公司也不希望发生信息泄露,因为在同业竞争比力猛烈的情况下公司希望客户有更强的忠诚度。所以保险公司信息泄露更可能是一些小我私家的操作风险,如员工内外相同时不小心泄露信息;或有意地通过信息泄露牟利。值得一提的是,保监会曾于2013年出台《人身保险客户信息真实性治理暂行措施》,对人身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银行邮政等保险兼业署理机构应对从业人员提出明确的治理要求,严禁保险公司使用客户信息、泄露和倒卖客户信息。
对于使用客户信息及泄露和倒卖客户信息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和公司其他从业人员,《措施》明确划定,保险机构应与其排除劳动条约或署理条约,同时其他人身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银行邮政等保险兼业署理机构一般不得聘用或委托上述从业人员从事保险销售等保险业务运动;涉嫌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并追究相关治理人员的责任。有意思的,作为一个被上海警方通报的诈骗公司,停止5月16日晚8点,上海捷量的官方网站居然还是完全正常的。(北京时间财经 管丽丹)。
本文来源:开云体育-www.jsxywood.com